1775年,五大湖区的印第安部落再一次卷入了一场新的战争:美国独立战争。再一次,印第安人必须在两股对立的白人势力之间选边站,只不过这次变成了英国与新生的美国。对于五大湖地区的印第安人来说,支持英国的人数略占优势,因为英国殖民当局的管理政策相对宽松,尊重印第安部落的传统和居留地;而且,英军作为一支职业正规军,军纪也相对严明。反过来看,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军,虽然被统一冠以“大陆军”的名称,但实际上就是各殖民地匆忙拼凑的民兵,不仅各自为战,军纪军风也相对松散,对五大湖地区的印第安部落,有时会打着“惩罚英国合作者”的旗号,进行劫掠甚至屠杀。1782年3月,在俄亥俄州的格纳登胡腾,爆发了独立战争期间最为严重的一次印第安人屠杀事件。一批特拉华部落中的印第安人,为了解决温饱问题,不得不返回了自己的村落,然而他们立刻被一群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北美民兵包围。这些民兵指控他们是英国人的间谍,以及盗贼,并在第二天一早杀害了其中的96人。这一事件,直接导致特拉华印第安人中的许多部落,在独立战争中加入英军作战。尽管如此,美国独立战争最终的结局并没有被改变,印第安人虽然英勇,奋不顾身,但他们缺乏统一的指挥和训练,常常各自为战,彼此缺乏支援;而大陆军却在法国陆海军的支援下,节节胜利。最终,随着英国承认美国独立,许多印第安部落选择追随盟友英国,或向北进入加拿大,或继续向西迁徙,以寻求安全与生存。至于选择继续居住在大湖区的印第安部落,他们很快就发现,美国与往日的英法殖民者截然不同,这个新生的国家是一个意志统一的共同体,它最大兴趣不仅是贸易,更是向西扩张,把越来越多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。在这种情况下,在政治上缺乏统一组织和管理的印第安各部落,唯一的出路就是联合起来,与美国政府进行谈判,争取一个对自己尽量宽容的和平方案:1795年,美国政府和包括特拉华、肖尼、渥太华、迈阿密等部落在内的阿尔冈昆人酋长,集体签订了《格林维尔条约》,以极其低廉的代价,正式获得了俄亥俄州的大部分土地。作者怀特说,之所以酋长们愿意签下这份条件苛刻的决议,首先是因为,各自为战,缺乏现代武器的印第安部落武士,很难在长期战争中获胜;其次,由于各部落组织松散,权威有限,所有的酋长都害怕,自己如果拒绝签字,会立刻被部落里的其他首领取而代之;反过来,签字之后,自己的酋长地位反而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承认,还将从美国政府那里获得一笔年金和礼物,何乐不为呢?面对这种情况,许多美国联邦政府官员,都承认,大湖地区印第安人的处境,远远不如英法殖民势力活跃的时代。一位名叫哈里森的地区行政长官在日记中写道:在印第安人的回忆里,法国人存在的时期,是欢乐的黄金时代。许多上了年纪的印第安人都对我说“我们尊敬你们,如同尊敬我们的法国父亲,但你们为什么不能像他们一样对待我们?法国人从来不横加干涉,也不夺走我们的土地;但现如今,一个可怜的印第安人哪怕想剥点树皮来做挡雨的屋顶,也可能会有一个蛮横的白人拿着枪跳出来,声称这是他的财产。”终于,一些印第安部落首领,下定决心,以部落联盟的形式,发动对美国政府以及白人移民的全面战争,他们的领袖,是出身俄亥俄州肖尼人部落的特库姆塞。在后世的传说中,这位阿尔冈昆人首领,同时是一位勇敢的战士和一位富有远见的领袖。早在独立战争时期,他就率领自己的部落协同英军作战,即使在欧洲殖民者眼里,特库姆塞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印第安人首领。当其他阿尔冈昆人酋长与美国政府签订《格林维尔条约》时,特库姆塞拒不参加。反对割让任何土地,他声称,土地就像空气和水一样,是全体印第安人的共同财产。于是,当1812年,英美两国之间所谓“第二次独立战争”爆发后,特库姆塞毅然决定和英国人联手,力争恢复印第安部落在大湖地区与俄亥俄州的旧日领地,但不幸的是,特库姆塞于1813年5月,在泰晤士战役中战死沙场。特库姆塞的去世,使得大湖地区的印第安抵抗联盟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界。特库姆塞的去世,标志着大湖地区“中间地带”的最终消亡;之后,大湖地区印第安人的后代,只能从前辈转述的传说和梦境里,再次重温昔日的美好生活。 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|